也說說何為ESG。從字面意思是大概可猜出來的,但直至目前為止,不同的經濟體,對ESG也有不同的重視程度。這也難怪市場面對它的出現,不同國家和企業甚至個人的表現也很不一致。
ESG裡,E代表環境保護方面的要求,是其中比較容易讓人明白和接受的元素。它側重於保護自然世界。具體主題如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排放、生物多樣性喪失(Biodiversity loss)、森林砍伐、污染、能源效率和水資源管理。
事實上,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多年前開始大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時,希望國家元首放下分歧,共同面對由於工業化帶來給世界及人類的潛在風險。二戰後歐美日等國家大規模的工業化,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一方面成為全球強大的經濟引擎,也把全球各國帶到現代化生活模式裡,加上消費主義普及化,及至近年大量數碼化科技應用在多方面的經濟話動,加速消費和浪費程度,人類已不知不覺把地球的資源提前透支。
有見及此,國際上開始有聲音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發展,改善生活,經濟活動是容許的,但絕對不能犧牲下一代甚至下幾代本應該享用的資源。
19世紀末,當人們意識到氣候變化的出現的事實,各國曾經達成共識,共同面對這可大可小的問題。經過多翻討論,最後達成一些全球的協議,例如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期望各國能積極推動二氧化碳減排,管理溫室氣體排放,預期把地球的平均氣溫降低,減少未來氣候變化將會帶給各國經濟體的衝擊。
好景不常,由於其實多年的經濟及政治不穩,加上其他多方面的因素,經過多番拖延,直至2015年尾的巴黎協議,大小國家元首才真正確定更積極的減排目標,就是以國家層面達到碳中和為終極目標和行動方向。各地正式展開淨零排放的新經濟模式,政府金融,科技,學術都積極回應及參與,甚至一些舊經濟活動都開始在改變,適應新低碳時代的到來。
有關社會(S)和管冶(G)兩個同樣重要的課題,因篇幅有限,我們留待下次再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