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23.9 C
Hong Kong
Thursday, December 7, 2023
HomeAsia2024年創新創業展望

2024年創新創業展望

Related stories

防蚊蟎技術與可持續發展

蚊蟎雖見似微小,但人類卻絕不輕視它們帶來的威脅,而現時的氯菊酯技術既可達到驅蟲效果,又不會對環境和人體帶來影響。

讓生命更健康 澳美製藥跨越三十載

澳美製藥踏入三十週年,已然是非常成熟的企業,不過公司並未停下創新、求進步的步伐,在研發、生產、數碼化、自動化、市場推廣、企業社會責任等範疇,一直推陳出新,為大健康作出貢獻。

【Cover Story】科技成就可持續穿著

https://youtu.be/o_AODREAZbE 可持續發展是近五年期間商界的熱話,不同領域的企業亦正尋求不同的方法,加強ESG的表現,並令自身的商業運作更加可持續。這種意識亦不單單是一種泛企業文化的表現,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可持續發展亦漸漸變得舉足輕重,消費者希望自己在進行消費行為的時候,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消費品的製作過程亦是道德上負責任的。 其中,衣服是眾多消費品中在可持續性方面表現比較強的一種,全因傳統製衣過程往往會因為用不盡布匹而造成原材料浪費,製作過程亦有可能使用對環境有害的染料,因此出現不少針對時尚服飾業的生產鏈過程的各類科研,反而令這個行業在可持續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並衍生出「可持續穿著」的概念。 可持續穿著是指,在製造、使用和處理衣服時都考慮到環境、社會和經濟影響的方式,旨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提高工作條件和生活質量,並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方法包括使用如有機棉、竹纖維、再生聚酯、TENCEL等可持續材料、延長衣物的壽命、減少製造過程的排放、促進公平貿易等。 回到生產商,原材料和生產過程可說是達到可持續性的兩個最大範疇。內衣製造商維珍妮國際(Regina Miracle)從1998年創立之今,透過不斷開發新技術,由一開始的胸杯,發展至今成為包含內外衣的跨類別生產商;首席營運官陳志平分享維珍妮過去25年的創新更新之路。 技術工藝導入可持續願景 作為貼身衣物生產商,維珍妮非常注重衣物材質是否舒適,並在與供應鏈夥伴合作開發環保原材料,其中生物級海綿是目前全球唯一既能達到傳統海綿效果、又可以實現量產的植物油配方海綿,目前25%配方的生物級海綿,對比傳統海綿可減少最少16%的碳排放;另外,公司亦有應用新型的矽膠技術,利用特種有機矽的柔軟輕膚的特性,非常適合女性內衣等貼身服裝產品,提高舒適度之餘,也提供支撐塑形效果。剪裁方面,與上游供應商合作開發無縫捏合技術,採用黏合法、以黏合拼接代替縫合,改革了業內傳統裁剪和縫紉做工,有效改善胸圍的外觀及舒適度。 陳志平亦特別強調維珍妮創新獨有的液態3D發泡技術,形容其為「模杯行業的重大技術革新」:「相對於傳統高溫熱壓成型的模杯製造工藝而言,液態發泡技術利用模具,通過自動化的立體發泡生產,大幅減少原材料消耗,並且簡化生產流程,降低能源消耗,達致環保和高效。」 製造方面,維珍妮主導和研發了很多定制的生產設備、自動化生產模式及標準化的生產流程,令整個生產流程更加高效和可控,提高準確度、靈活性和生產力,節約重複的人手工序,確保了員工有一個更加安全、更加健康的工作環境,不但減少了浪費,也提升效率和環保節能。 消費者希望購買能應付不同場景的穿著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當然希望所購買的產品有最高的性價比,同一件產品能夠集外觀、功能及舒適於一身,甚或乎可以應付商務、休閒、運動等不同場景。 對未被滿足的需求,維珍尼推動了原材料及工藝的研發創新,包括點膠、矽膠、3D液態發泡、無縫粘合技術等,擊破市場痛點,消費者不需犧牲對某方面的追求,就能獲得適合多元場景的穿著需求,為消費者創造更加貼身舒適的感受。正因如此,工藝亦漸漸應用在外穿服裝,產品界線超越女性內衣,發展出運動上衣、運動褲、外套等品項,兼顧「內」、「外」、「男」、「女」,在本業之上「疊加」其他業務,令發展更多元化,鞏固實力。 在ESG的風潮下,人人都講永續,對企業而言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發掘企業業務的可持續營運模式;維珍妮期望,透過數碼化、自動化和創新工藝,可以繼續為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並引領行業持續進步。

香港建造業新篇章︰創新科技牽領業界前行

按建造業議會發表的《建造工程量預測》中顯示,展望未來10年,本港的整體工程總量,可達至每年約3,000億港元。俊和建築母企亞洲聯合基建子公司、君龢工程有限公司商務總裁杜國仁(King)相信各項大型基建將會為香港建築業帶來不少機遇與挑戰。

如何玩得夠綠-綠色旅遊

近年幾乎所有事情都和綠色及ESG相關,就連旅遊都可以做到綠色和可持續,透過環保、低碳的方式規劃行程,包括光顧已獲綠色認證的住宿和餐廳,乘搭交通工具等,在旅遊期間對環境作出貢獻。
spot_imgspot_img

筆者最近為香港菁英會籌辦「2024年創新創業展望」交流會,活動得到11個單位合辦及支持,約100人出席,希望在今次頭炮活動後,未來可以每2至3個月舉辦一次交流會,成為一個創業者、投資者及科創界平台。

在不確定的年代,政治、經濟情況複雜多變,加上新科技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通訊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社會對ESG的關注,以及其如何支撐實體經濟發展,以上種種趨勢均影響創業者及投資者的每一項決定。

活動以「2024年創新創業展望」為主題,不少到場朋友都指主題吸引,希望從講者的分享中增加對未來科技新趨勢的認識,掌握先機。

筆者與大家分享一下講者重點。

香港菁英會主席林智彬先生表示:「我們希望把『2024年創新創業展望』交流活動打造成一個網絡和平台,做好創業者與投資者的對接,協助青年創新創業。香港菁英會一直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工作,如「全民速創」創業構思比賽只需要下載用一個APP,以簡單文字介紹創業理念取代以往繁複的計劃書。我們將探索香港及大灣區的不同創業機遇,對接粵港兩地具代表性的機構,包括雙創基地、大學、非政府機構、科研單位、專業團體、創投基金等加入,攜手建立一站式的資訊、宣傳和交流平台,讓整體香港人、尤其是青年人充分明白到中央規劃大灣區的真諦,希望香港可以理解自身的特殊優勢和獨特作用,以及在百年變局戰略規劃中的香港角色。」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先生說:「特區政府去年公布的《青年發展藍圖》(《藍圖》)從4大篇章提出超過160項支持青年發展的措施,當中包括支持青年就業創業,發展多元事業。香港菁英會主辦『2024年創新創業展望』交流活動,相信能提升青年人的創業興趣,期望菁英會能定期舉辦相關活動,令青年人不單可以相互交流,更可以從投資者、業界前輩身上取經,了解創新科技趨勢,拓寬商業網絡,助力創業路走得更順暢,並透過認識更多新朋友與不同合作夥伴,達至協同效應,發展別具特色的創業生態圈。」

斑馬星球科創加速平台創始合夥人洪爲民教授認為:「在高速發展的數字經濟時代,未來的創業者確實需要把握機遇,特別是在大灣區這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地區。通過自主科技創新,創業者不僅可以推動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還能為社會和經濟的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另外,他認為大學創業團隊有優秀的技術,但未必懂得做生意,或需要外聘CEO統領團隊。

全國政協委員、錫蘭集團董事長凌俊傑先生表示:「投資表面上是投技術,其實是在搏未來。未來的關鍵不在技術,而在年輕人的發展。所有的技術工具都需要有創意、有能力的人來駕馭,從早期開始識別、培養有潛力的年輕人,把我們對未來的判斷和已有的資源分享給他們,讓他們可以走得更快更遠,是投資人最重要的功課。」

香港青年創業家總商會主席謝海發教授指出:「創新創業是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政策的重中之重。很多青年人未必能趕上改革開放的第一波歷史機遇,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百年難得的第二波機遇,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全球焦點在中國,中國焦點在灣區。 我希望香港的青年人都能趕上這股東風,順勢而行。」 

「2024年創新創業展望」交流會獲多位嘉賓出席。

相達生物科技創辦人、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客座教授招彥燾博士表示:「香港發展生物科技產業具有獨特優勢,國家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特區政府努力推動已漸見成效,對於想投身創科創業的人士來說,現在是絕佳時機。憑藉國家龐大的產業供應鏈和市場潛力,創業者應積極善用這優勢,加速建設香港成為生物科技產業高地。」 

資深醫療科技投資者伍兆城先生認為:「在生物科技領域中,我認為個性化醫療極具潛力。此發展關鍵在於將基因組學、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整合在一起。通過瞭解患者的獨特遺傳和分子特徵及外在因素,做到預測疾病風險,進行更精確的診斷,並開發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從而優化社會醫療資源利用。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個性化醫療有望變得更加普及。」

綜合多位講者的分享,創業是要堅持,人有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走。太跟風口也不一定是好事。經濟好的時候,租金貴、人工貴;經濟不好時,又怕做不成生意。所以沒有最適合的創業時機,只有適合自己的創業心態。講者說有危便有機,創業者要留意周圍環境變化,例如疫情期間空氣清新機和快測包的彈起就是最好證明,現在踏入疫後就要調整市場策略。

筆者感謝香港城市大學 HK Tech300贊助是次活動的場地,為今次活動解決了場地問題。感謝創新科技研究會及公關傳訊委員會兄弟姊妹合力做好這個活動。

嘉賓分享創新創業心得和見解。
黃麗芳
黃麗芳
大灣區5G産業聯盟董事兼副主席 黃麗芳女士現職公關顧問,致力推動大灣區的科技及青年發展,並擔任大灣區5G産業聯盟董事兼副主席、互聯網專業協會副會長、香港青聯科技協會主席、電子健康聯盟董事、大灣區産業創新青年聯盟發起人、旅行社資訊科技發展配對基金先導計劃評審委員會副主席等。 同時,她也是哈爾濱市政協委員、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創新創意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婦女聯合會港區特邀委員及執委、世界訊息峰會大獎評委及國家專家委員。黃麗芳女士積極貢獻社會,令她獲選爲2008年青年領袖及2009年傑出義職人士。

Subscribe

- Never miss a story with notifications

- Gain full access to our premium content

- Browse free from up to 5 devices at once

Latest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