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對早前五百年一遇暴雨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極端天氣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和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亦令市面各區產生了不少廢物。我們不能只是坐視這些天災造成的廢物,白白浪費,反而應積極努力將這些廢物升級再造,轉化成有價值的物品,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在颱風或暴雨後,大量的樹木被風暴擊倒或斷裂。這些倒下的樹木不僅佔據了空間,還可能成為安全隱患。然而,這些倒下的樹木並非為無用之物,收集後的廢木可成為原材料,進行升級再造後轉化成環保和實用的物品。現時已有不同機構專門收集塌樹棄木,再經過處理和加工後,可以製作成家具、花園裝飾品、木地板等實用物品;這樣不僅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還有效地減少了廢棄物的產生,為樹木賦予第二生命,持續地為我們的城市作出貢獻。
建築地盤亦是暴風雨的重災區,不單地盤受水浸威脅,而且有大量的建築材料及設備被損毀,例如有不少圍繞地盤的水馬都未能抵擋世紀暴雨而被沖走或受損。破舊的水馬其實也可以回收再造;水馬常以高密度聚乙烯(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HDPE)製成,具有堅韌耐用的特性,是一種具高回收價值的塑膠種類。水馬回收後會送到廠房作破碎處理,繼而循環再造成不同的環保產品,包括環保水馬,和水管、膠桌椅、儲物櫃等等。建築商以回收替代運往堆填區,既能減少建築廢物及相關處置費用,且能獲得其他再造物品,促進循環經濟。
以上兩個例子顯示出香港在面對極端天氣帶來的破壞和廢物時,展現了積極的回收和再利用精神。通過將廢物升級再造成有價值的物品,香港居民和政府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但這些例子不應只是在風雨後才實行,社會上各持分者應持續思考如何社區內的廢棄物的潛在價值,發掘它們循環再造及升級再造的出路,為香港建立更強大的廢物管理和回收體系,實現更可持續的未來。
接踵而來的極端天氣正警示着我們不能再輕視氣候變化危機。如果我們再不及早行動,未來的天氣只會更極端,很快便會遇上千年其至萬年一遇的壞天氣。香港政府早已公布,目標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市民及各持分者亦應積極減碳,共同努力保護環境,令碳中和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