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把開放創新理解為「透過與不同機構的伙伴合作去進行創新活動」,根據筆者的研究及觀察,香港的創新氛圍,已經比從前大大改善,可以從政府政策的帶頭策動、政府機構的助力推動、學術機構的科研及商業化配合、產業的思維轉變、中介機構的孵化及加強協作、金融機構的多功能角色、媒體機構的社會使命中看得出來。產學研金介媒的緊密合作,形式了一個開放的閉環,不同單位都可以在不同環節參與其中,做好香港的創新生態系統,形成創新文化。
回想從回歸以來田長霖的報告開始,筆者已經對產業創新議題進行研究,並積極參與推動香港的創新活動,見證香港科創發展的數個階段,由1997年至2007年代的起動階段,2007年至2015年的科技局除名真空期,以及2018年至今積極推動的三個重要階段。我們也見到特區政府從智慧城市1.0及2.0、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等文件之中,察覺政策思維的改變,由以往較被動、小範圍、小規模,當時社會仍有著「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心態,到現在的主動出擊,實在是令人欣喜。
今天,家長、學校及學生都開始認同創科的好處,不少學校的賣點再不只有醫科、法律、計量金融、環球商業,也開始以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作招徠收生。記得數年前大學工程學院更容許非理科生申請入讀,現在終於可以提高收生要求,從人才金字塔底部開始挑選人才進入尖端,情況已經逐漸改善。現在連小學生家長間閒談,也會研究如何幫助小朋友可以在中三時選理科,令小朋友的出路更廣闊。
在產業上,中小企也在疫情中,開始思考自己要開始數碼轉型,特區政府也大方地推出不同的相關基金如科技劵等作出配合。十多年前,我們這群不同科技業者,特地主辦科技如何賦權各行各業的研討會,由零售、餐飲、製造業、地產、金融、保險、旅遊等逐個行業協會拜訪,推動他們多應用科技。今天,不少傳統企業也走上科技化,在銷售、生產、物流、品管、營運、推廣等不同環節上都用上科技,現在反而是不用上科技,就不是這一代的人,追不上時代的步伐。筆者可以斷言,沒有用上科技的企業早晚會被市場淘汰。看著社會的創新氛圍上的改變,作為業界的一份子,筆者應該大家的努力沒有白費。
按筆者的研究和觀察,現時產學研協作仍存在痛點及缺口,暫時多見大學研究項目分拆出來的創業團隊或大企業,把產學研協作開放創新用得較好。一般中小企暫未能受惠於產學研協作下產生的巨大利益,痛苦經驗、「投資泡湯」反而聽了一些。科技初創真的要學會中小企的語言、行業的術語才更能代入中小企業客戶的思維模式之中,幫助他們用好科技去增加效率,令中小企覺得投資科技化是物有所值,這個是科技業界自己真的需要多加留意。開放創新氛圍環環緊扣,我們在環節上每位參與者必須要做好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