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獅子山下的蟄龍,龍背上佈滿歷史留下的抓痕—宋王臺﹑寨城和啟德機場皆聳立在這山下小鎮。皇帝﹑百姓和市井流氓在交錯的時空下共存,如魚似水。時過境遷,飛機不再貼著頭殼劃過,人們亦不需穿插在橫街窄巷,舊時代告一段落。寨城和啟德機場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歷史見證者的角色便落在代之而起的九龍寨城公園和KCP九龍城廣場身上。
KCP九龍城廣場(下稱「KCP」)在1993年12月正式落成,鄰近新建成的九龍寨城公園。廣場位於區內中心,以民生商場為發展方針,坐擁超過70間店舖,集消閒、購物、飲食和娛樂於一處,滿足市居民的日常需要。KCP九龍城廣場物業發展及管理總監Jacky Yu正言︰「KCP九龍城廣場與市民一同成長,是市民的同行者,我們堅持以民生商場為發展方針,致力為客人尋找屬於他們的共鳴和回憶。」
定位民生商場 貼地考慮居民需要
KCP九龍城廣場拔地而起,佇立在叢叢住宅中,商場與居民互相依賴,關係密不可分,民生商場的市場定位從一而終。KCP租戶以小商店為主,超市﹑食品店和服裝店林立,各式各樣的商店應有盡有,一應俱全,並且價廉物美。「我們以居民實際需要為宗旨,務實地為商場挑選合適的商戶。」文化特色亦是挑選商戶的考量之一,Jacky說到︰「有商店提供撈金魚等攤位遊戲,深具文化特色。我們希望長者看到這些傳統小店時,能喚起他們的回憶,尋回舊日的歡樂時光,並且勾起新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將火把傳承下去。」
不少商場引入大型連銷商店以帶動商場人流,KCP的商戶以小商戶為主,問及Jacky會否擔心影響商場人流,Jacky搖頭道︰「經營民生商場不代表沒有經濟效益,民生商場追求消費者黏度,只要商場滿足到居民日常所需,自然吸引到居民在KCP持續消費,商場就理所當然能取得利潤。而KCP亦會以實用性和消費者需要為標準引入一些連銷商店以便利居民生活,如超市和食店等。」
龍城國際大戲院 重現香港電影輝煌歲月
50年代香港電影風靡全球,頃刻間電影製片廠如雨後春筍出現在香港各區,九龍城區是香港電影人的「夢工場」之一,長城、世光和友僑等知名片場皆藏身於此。KCP九龍城廣場延續「全齡‧傳承‧擁抱愛」的主題,搭建「龍城國際大戲院」,帶領參觀者走進時光隧道,重拾昔日香港電影的光輝歲月。「龍城國際大戲院」以當年的龍城戲院和國際戲院為藍本,搭建四米高的大戲院場景,而戲院外更設有票房大堂﹑香江洋服﹑映藝薈坊和懷舊報攤等場景,極具懷舊港式風格。
為了向參觀者展現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全貌,KCP亦舉辦不同主題的導賞團,由導賞員引領大家共尋舊日足跡。Jacky舉例指︰「舊時九龍城被譽為『香港荷里活』,因此其中一個導賞團就是由導賞員帶領團員探索昔日製片場的舊址,比如侯王古廟、石屋家園和賈達道公園,其中賈炳達道公園是國家片場的原址,園中有棵老榕樹由1930年屹立至今,見證九龍城變遷,鮮為人知。」Jacky表示︰「舉辦導賞團的目的,不單只為推廣商場,更是想讓商場成為社區的一分子。社區與商場,不分你我。」
人情味濃厚 貫徹共融理念
商場營運非單靠業主一方,而是由商家﹑消費者和業主三方共同支撐,和睦的三角關係是KCP一直追求的目標,Jacky指鞏固彼此關係的黏合劑是陳而不腐的人情味。「不少長者習慣每天來到商場茶樓喝早茶『打躉』,服務員每每都會走過來搭訕幾句。茶樓服務員大多已工作超過十年,連繫彼此間的橋樑已不只是客人與員工的關係,而是一種溫情。」Jacky續言︰「不少居民經過熟稔的店鋪時也會進內與店主『打牙骰』;業主亦會不時與顧客或店主聊天,其樂融融。」融洽的關係,無疑增加顧客對商場的向心力。
家是傳統中華文化的倫理根本之一,然而現代家庭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彼此間的距離變近,隔膜卻與日俱增,老一輩與年輕一輩的關係日益疏離。KCP以「全齡‧傳承‧擁抱愛」作為廣場這兩年來的主題,希望拉近不同年齡層的關係。在「龍城國際大戲院」活動中,不乏爺爺嫲嫲與兒孫一邊牽手,一邊參觀展場的畫面。透過這個回憶舞台,兩代,甚至三代人聚在一起,相談往日香江事,誠然打破了年歲帶來的隔閡。Jacky期望KCP成為家人團聚的好去處。「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學業叫人喘不過氣來,但我希望客人來到KCP時,能暫且放下心中煩擾,享受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