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台下感受演員的淋漓真情,人生百態壓縮在短短兩小時內,你我竟成了劇中人。當現實比話劇荒誕,看戲反而得到一種安慰。
說到話劇,不得不提香港話劇團。香港話劇團(下稱「劇團」)成立於 1977 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專業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Anthony)擁有編、導、演、舞台設計、戲劇教育和舞台管理專業資歷,經驗老到,自 2008 年起出任藝術總監一職,掌管劇團大小事。
他笑言自己平日裏有百樣繁瑣工作,除了兼顧藝術水平,挑選劇目及製作高水準戲劇表演,亦要平均分配演員工作。團內聘有老、中、青演員,要深入了解各人特質,適當調配人手參演不同劇作絕非易事。「劇團現時有 80 多位全職員工,每年亦會就個別製作聘請自由身舞台工作者,為業界開放不少就業機會。」
平衡劇季 拓闊創新空間
Anthony 另一個職責是領導創作團隊策劃每年劇季的節目。香港話劇團 2021-22 劇季以【戲劇‧回歸生活】為題推出多齣好戲,包括由毛俊輝執導瑞典經典名作《往大馬士革之路》,以一場疑幻似真的相遇探索心靈;本地原創劇《曖昧》再思現代人的婚姻關係;百老匯音樂劇《錦繡良緣》以新舊價值觀的衝擊探討傳統,寄望疫情盡快消退,社會各界早日回歸正常生活,亦希望大眾能從戲劇中得到撫慰,重拾力量。
劇團以平衡劇季為方針,每個劇季均選演本地原創劇、翻譯、改編外國及內地經典或現代戲劇作品,積極發展黑盒劇場,不斷創新。「劇團每年舉辧的演出、社區外展及教育活動逾2千場次,受惠人數近12萬人次。作品風格迥異,劇種平衡,配合市場需求外,同時開拓廣闊的創作空間。」
戲劇現場感十足 回歸人生本質問題
戲劇和電影,間中被相提並論。雖同為說故事的媒介,戲劇在陳敢權眼中卻更為鮮活。「戲劇那種即時的現場感非電影能比擬。透過演員細膩的現場演繹,與觀眾的即時反應起了互動作用,演員與觀眾同呼同吸,猶如親身經歷劇中的故事。」他續說:「戲劇劇本是第一層創作,經過導演、演員深化的演繹,再由觀眾去感受,賦予作品獨特的個人意義。而且舞台上有很多立體的看點,包括佈景、燈光、服裝、甚至是台上的演員,觀眾自己控制焦點,不似電影固定了鏡頭位置。」
劇本是戲劇的靈魂。陳敢權認為好的劇本應該雅俗共賞、具深度、貼近生活。戲劇不只是娛樂觀眾,更要引導觀眾思考人的本質,不同人有自己的解讀和得着。
陳敢權創作的劇本數量豐富,目前連改編及翻譯作品已逾一百齣,他表示自己身為編劇,希望發揚更多香港本地劇本。「劇團為鼓勵創作,推出由本地新進藝術家主導參與的『新戲匠』演出計劃,獲選原創劇本由劇團製作,並安排在黑盒劇場上演。劇團同樣注重本地劇本的傳承,加強戲劇文學的研究和出版,將演出藝術沉澱成瑰寶,更經常出版本地原創劇劇本,讓觀眾可從文字中細味劇本的內涵和創意,使文本可廣泛流傳。」
兩條腿走路:戲劇教育及應用戲劇
談及香港話劇團的發展方向,陳敢權笑言劇團目前是「兩條腿走路」:「劇團除了製作專業戲劇演出外,另一條腿是戲劇教育工作,涉及的年齡層非常廣,從兒童常規戲劇課程到大學戲劇教育專業文憑課程。戲劇課程除了培訓舞台藝術之外,也着重全人發展,提升參加者的自信心、溝通能力等,亦在於栽培未來觀眾。戲劇亦可走入企業培訓中,以戲劇遊戲發掘員工潛能。」
他續說:「戲劇教育的另一個範疇是應用戲劇(Applied Drama),透過戲劇教育可學習不同的特定議題。例如劇團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合作推出『賽馬會《奮青樂與路》品格教育音樂劇計劃』,讓學生在專業的演藝培訓中同時培養品格修養。近年劇團與商界合作策劃多項戲劇教育計劃,銳意以戲劇藝術為年輕人帶來多元發展,回饋社會。」
香港話劇團並不受限於「香港」二字,劇團在內地甚至是世界各地亦有知音棒場。陳敢權指劇團早早便放眼大灣區,過去十多年積極參與內地巡演市場。「劇團多年來累積了不少內地粉絲,他們反映劇團崇尚的演法和內地略有不同,「港派」的(演法)比較自然和真實。另外,在今次疫情之中,劇團嘗試於網上播放演出,讓世界各地的觀眾有機會跨越地域界限,欣賞我們的製作,開拓更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