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A Architects凝態建築設計融合建築學與藝術,在過去的作品,包括東岸公園「香港之光」和社區藝術裝置「北角交響樂」都呈現出獨有的建築美學。創辦人之一黃鋈暉Arnold Wong說︰「我們做每一個設計都秉承著我們ARTA = Art + Architecture的理念,就是建築物除了要發揮到基本功能之外,還要如藝術品一樣,讓受眾可以自由自在地使用或觀賞。」
文章重溫︰糅合藝術與建築
從設計細節著手 突顯文化氣息
社區與建築物的關係,猶如森林與大樹,建築物塑造出社區形象,社區同時將文化氣息倒灌在建築物上,兩者緊扣交融,因此建築師在設計前需要對環境有相當認識,要先了解社區的人文歷史和文化。
2022年,ARTA承接了大館的「Tai Kwun Chairs」項目,負責設計大館內賽馬會立方洗衣場石階中的椅子。「大館前身是舊中區警署,充滿中西交融的特色。從大館的設計細節,不論是紅色磚牆,白色石牆,還是圓拱形窗都能看到歷史文化的痕跡。」另一位創辦人黃達禮Tat Wong指大館的中西文化交融,令他們聯想到香港的兩種文化碰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因此他們決定利用椅子的形式,把這份貌似南轅北轍但又相融的碰撞加以特寫。「我們在椅腳位置切割出一個獨特線條。當幾張椅子放在一起,就會從椅子之間的虛位看到大館舊有建築的屋頂輪廓,而垂下來的椅腳形狀則是仿傚大館新建的現代式建築。」為貼合大館整體設計風格,椅子亦油上三種不同木色,椅子與場地混然一體。
設計儘然要美觀,但同時亦要兼具實用性。「椅子以流線形設計,確保遊客坐得舒適。」Tat說,「此外,賽馬會立方經常舉行不同活動,需要靈活使用場地空間,因此我們將椅子設計成可移動式,工作人員可以隨時拆下或移動椅子。拆下來的椅子亦可以疊在一起,節省儲存空間。」
社區重生 將故事注入設計作品
社區是由一篇篇生命的章節所編成,而當社區重建,舊建築物倒下,故事是否會溜走,被遺忘?ARTA在設計時經常思索如何把時光碎片保留下來,而透過與老一輩和社區人士交流,可以得知不少軼事,再化為設計靈感,讓美好回憶寄存在新建的設計裝置或建築物中。
M7茂蘿街7號前身是綠屋,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於2013年修復完成,重生後的其中一個大型公眾活動「光影樹下·願望成真」由ARTA與不同合作單位負責。Arnold表示設計靈感源自一個「飛榕」故事:他曾經閱讀過一個茂蘿街7號前住戶的訪問,得知曾經有鳥兒啣來榕樹種子,令曾經的綠屋屋頂上長出一棵榕樹,導致屋頂有漏水之患,最後不得不移除這棵飛來的榕樹。
受故事啟發,ARTA重新建造了一棵現代版「榕樹」— 許願樹。許願樹呈圓頂扇形,從樹冠到樹幹都設有特色燈光系統,而中央的種子更設有動態感應器,參觀者只需要觸碰種子許下願望,許願樹就會產生獨特的光影效果。「透過多媒體手法,不但可以讓市民感受到灣仔社區的變遷,還可以增加互動性,為市民帶來嶄新體驗。」
「最好的公共空間就是沒有限制的公共空間」
香港地少人多,公共空間因而非常珍貴,如何有效利用公共空間是社會經常討論的議題,而經過三年疫情,Arnold和Tat對香港的公共空間有了全新的理解︰最好的公共空間就是沒有限制的公共空間。
Arnold留意到疫情期間,港人愛到西九龍文化區野餐聊天,即使博物館還未開張,仍無阻他們的興致。「香港人需要的是一個多用途的公共空間,沒有功能上的限制,他們可以自由詮釋這片空間的意義。」
二人將他們對公共空間的想法,注入到設計作品上。由ARTA負責的社區休憩裝置「北角交響樂」正是其中一個好例子。裝置上設有喇叭,市民可以豎起耳朵,聆聽城市脈搏般跳動的生命力,例如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街頭表演者的聲音和樹木被風吹的聲音。「裝置落成後,市民對裝置有著與我們設想不一樣的理解,有長者用作晨早運動的輔助工具,又有伯伯會當作是敲擊樂的樂器,更多人是把裝置當成休息用途的座位。」Tat補充時笑說︰「所以在規劃和設計公共空間和社區裝置時,不用賦予空間和物件過多規限,讓市民自由自在地使用才是最好。有時觀察市民如何利用裝置和詮釋空間也挺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