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C
Hong Kong
Tuesday, May 30, 2023
HomeSME糅合藝術與建築

糅合藝術與建築

Related stories

「教育是整個生命的歷程」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受益一生

對御學軒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鄧家豪(Gary)來說,教育更是整個生命的歷程,人生中任何情況都有教育存在。因此好的教育必須讓學生完善發展,教師因材施教,勾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任何年歲皆有學習動力。

【Cover Story】建造業數碼化新時代

建造業創新及科技應用中心(CITAC)董事會主席蔡宏興表示,建造業數碼化的意思是為整個工程項目的流程建立數碼化供應鏈,而建造業的數碼化亦勢必成為大趨勢。

《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剛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當中提及在2022年,國家的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為世界第二。由此可見,數字經濟在國家經濟結構佔有重要的地位。

奢侈品鑑證專家 Heracles 立意捍衛二手奢侈品行業聲譽

二手奢侈品市場愈加蓬勃之際,連帶衍生手袋鑑證師等職業,Heracles創辦人Bonica Siu促請各界為奢侈品成立專屬拍賣行業,捍衛行業聲譽。

ESG披露發展與認證

聯交所近日發布諮詢文件,建議發行人在ESG報告採用更高規格的標準,並加強內部碳價格的披露,提升報告內容的可信性及準確度。聯交所的建議對企業有什麼影響?
spot_imgspot_img

近年建築業出現後起之秀,成立只有近一年半的 ARTA Architects 凝態建築設計勢如破竹,承接了多個大型社區建築,包括啟德海濱長廊和東岸公園「香港之光」。正值三十年華的兩位創辦人黃鋈暉 Arnold Wong 和黃達禮 Tat Wong 笑說當初自立門戶是源於一股拼勁與大家信念上的契合。Arnold 說︰「我們以前曾一起參加過多個建築設計比賽,發現大家雖然設計風格不同,但對建築業的想法很相似,於是我們開始想『既然我們有能力又有想法,何不實踐出來?』」

ARTA Architects 凝態建築設計成立於 2021 年,服務範圍廣泛,由大型公共空間設計﹑室內空間設計到藝術裝置設計都包含其中。ARTA 這個名字,Arnold和 Tat 構思良久,除了是取自他們的名字,還結合了藝術(Art)和建築學(Architecture)的元素。「每個項目不但要蘊涵藝術自由開放的概念,還要具有建築學的功能性和空間感,綜合起來就是充滿突破性和創新性。」

東岸公園「香港之光」

與空間互動 東岸公園「香港之光」

好的設計在每一位建築師心中都有不同的詮釋,而對於 Arnold 和 Tat,好設計圍繞著互動性﹑可持續性和教育性三方面。對於互動性,Ta t認為空間是靈活多變,不應局限空間的功用。「例如在公共空間,無論是成人﹑小孩,或長者都可以透過自己喜歡的方法參與,具靈活性才能延長設計的壽命。」

以位於炮台山的東岸公園「香港之光」為例,ARTA 以現代方式重新詮釋中國傳統窗框設計,並配以空心造型,設計出大型字體藝術裝置 — 維港的英文「VICTORIA HARBOUR」。Arnold 表示設計目的是希望遊客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與裝置互動,例如在裝置上站坐﹑表演,或與親友聊天「打卡」。「科技也是一種邀請遊客參與公共空間的方法,所以我們融入了 AR 技術,讓市民透過手機可以看到未曾見過的維港四季景色。」

東岸公園開幕首日,吸引了過萬人次到場,Arnold 和 Tat 皆感到鼓舞。「設計時我們只能想像市民的反應,到開幕當天看到構思終於實現,不論男女老幼都樂在其中,我們非常開心。」Tat 補充道︰「作為設計師,最大的成功感就是可以令使用者受惠。」

東岸公園「流動維港」

從設計中帶出環保訊息

東岸公園防波堤上的天幕「流動維港」,隨著海風和陽光,閃爍出一片彩色。行近一步再仰望,原來整片彩色都是由一個個膠樽蓋凝聚而成。「香港每天都會扔棄超過 800 萬個膠樽,樽蓋大多都會被送往堆填區或流入海港,對環境是一大破壞。」ARTA 收集了三萬個膠樽蓋,砌成這一片彩色天幕。「我們想賦予樽蓋第二次生命,救救地球。」Tat續言︰「建築設計工作難以避免產生固體垃圾,但我們希望盡量在能力範圍內使用再生物料,減少對環境的傷害,實踐可持續發展。」

Arnold 認為公共空間設計不應只具備靈活性的元素,更應有教育性。ARTA 於 2021 年 11 月夥拍幾位建築師朋友在將軍澳廣場搭建名為「再生.玻璃冰屋.鋁蓋極光」的藝術擺設,讓大眾感受到綠色聖誕的溫暖。「『冰屋』和『極光』都是由再生玻璃磚和膠樽蓋製成,希望大眾在欣賞之餘,亦會有所警惕,反思環保的重要性。」

「再生.玻璃冰屋.鋁蓋極光」

年輕之姿承接大型項目︰啟德海濱長廊

問到這一年最令 ARTA 上下振奮的一刻,Arnold 笑著回答說是收到一通電話的一瞬間。「那是通知我們成為了啟德海濱長廊項目建築師的電話。」

啟德海濱長廊佔地約三十萬尺,是 ARTA 成立以來最大型的設計項目。項目規模大,競爭者自然不少,不但有具十年經驗的建築公司,更有上市公司。經驗上吃虧,惟有在技術和熱誠上彌補當中的差距。「我們要做到『技術性擊倒』,用專業知識說話,告訴大眾,年輕不等於能力不足。」Tat 指ARTA 整個團隊都非常年輕,有職場老手遺失的拼勁和熱誠。在交標書前,團隊上下經常工作到凌晨時分,這一份同心協力朝著目標共同進發的鬥志, 令二人難忘。Tat坦然有時候從員工身上都得到不少啟發。「年輕人的想法自由奔放,所以我們的設計比較大膽創新,經常在設計上挑戰既定框架。」

目前,啟德海濱長廊項目仍在施工階段,預計將在 2024 年前分兩階段完成。ARTA 要負責如此大規模的項目,承受的壓力也空前之大,但 Arnold 仍抱持積極正面的態度。「施工過程遇到挑戰,是建築業的常事。我經常跟員工說不要怕犯錯,我們作為團隊會一同合力解決。就算做錯,從中吸取教訓就好。」

啟德海濱長廊設計圖

穩定發展 長遠周全計劃

短短一年多,ARTA 業務發展勢如破竹,然而若發展要長遠而穩定,需要對未來有仔細和周詳的規劃。在業務發展火速向前之際,ARTA 謹慎地考慮公司長遠的發展藍圖,承接了不同時長的項目,確保現金流穩定,可以持續地營運下去。「承接的項目以長期﹑中期和短期分類,例如啟德海濱長廊耗時四年,屬長期項目;藝術裝置只需數月時間設計,屬短期項目。不同時長的項目互補,能令公司穩定發展。」

展望將來,Arnold 和 Tat 為公司訂立了一個短期目標︰幾年內拓展為一間有約三十多員工的公司。Anrold 說︰「另外,我們亦希望可以承接更多公益項目,就如現時擺放在灣仔海傍的《北角交響樂》社區休憩擺設一樣,回饋社會。」

ARTA Architects 凝態建築設計聯合創辦人黃鋈暉Arnold Wong(左)﹑黃達禮Tat Wong(右)

Subscribe

- Never miss a story with notifications

- Gain full access to our premium content

- Browse free from up to 5 devices at once

Latest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