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27.2 C
Hong Kong
Tuesday, September 10, 2024
HomeTech精準樣本處理技術 隨時隨地檢測疾病風險 — 專訪相達生物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招彥燾博士(Ricky)

精準樣本處理技術 隨時隨地檢測疾病風險 — 專訪相達生物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招彥燾博士(Ricky)

Related stories

曙光兒童發展中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F9xJMoXb0

享和汽車維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UUnsPgueo

「創新科技企業家系列」

筆者最近參與籌辦了「創新科技企業家系列」,2024年3月28日的活動重點內容包括參觀華潤科學技術研究院以及參觀中國移動「聯創+」香港5G開放實驗室的5G企業應用。我們並邀請了三位企業家分享科創企業家經驗。

ESG如何融入工業 4.0?

我們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也稱為工業 4.0,指的是將數位技術和智慧系統整合到製造業和工業過程中,而推動這場革命的技術隨處可見。從家庭和辦公室的機器人清潔機到機場的面部識別攝像頭、可供消費者購買的不勝枚舉的產品,如 3D 印表機和虛擬實境娛樂等。

從政府工作報告看產業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一向都是全國兩會的重要焦點,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社會各界對國家定立的發展任務高度關注。作為科技業者,特別把產業發展與讀者一同討論。
spot_imgspot_img

社會面臨人口老化、醫療系統負擔沉重等挑戰,近年頻頻「爆煲」。問題非一日之寒,疲於奔命的醫護人員藉遊行向政府提出訴求。面對困境,生物科技會否是一條新出路?

在香港發展生物科技產業並非天方夜譚。香港科研人才輩出,政府亦專注推動生物科技領域的發展。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所創立、於香港設立總部及研究中心的相達生物科技開創先進技術,使檢測工具變得更精準及簡便,協助市民更快速地辨識潛在疾病。

嶄新樣本處理技術

相達採用自家研發超過10年的核心專利技術,發展一系列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對健康醫療的需求。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招彥燾博士(Ricky),便是該項核心技術的研發者。通過濃縮和純化測試樣本,達至縮短測試時間,提升結果準確度。

「傳統做法是不斷改進檢測工具,但這樣無法突破樽頸位;相達則另闢新徑,從最源頭的樣本著手。」Ricky續說:「假設舌頭是檢測工具,鹽是需被檢測的樣本。在一杯水內加入5粒鹽,很難感覺到鹹味;但把水濃縮到只有一滴,便能馬上試出鹹味。」

首推「評估蛀牙風險」測試劑盒

根據此項技術,相達開發出各種現場快速測試產品(POCT),使用者只需數分鐘就可以得出結果。「我們常言預防第一,但前設是必須先讓人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快速測試平而準,市民可以隨時隨地得出過往需經實驗室分析的準確健康信息。」

相達第一款推出市場的快速測試產品是「妥析」蛀牙風險檢測套裝(INDICAID)。該測試利用唾液作樣本,檢測口腔內引致蛀牙細菌的濃度,從而分析蛀牙風險。針對幼童未必能自己指出蛀牙問題,家長更可利用這產品來掌握情況。「我們的下一步是研究傳染病快速測試劑盒,例如傷風、流感、性病等。就算體內病毒數量不多,都能測出準確結果。」

液態活檢有望實現早期癌症檢測

相達第二項重點業務是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樣本處理。液態活檢目前廣泛應用於晚期癌症篩查,但相達採取自家研發的核心技術,有望讓液態活檢在早期癌症篩查上取得突破。

Ricky笑言相達不隨主流,勇於突破傳統技術,必將成為行業的黑馬:「早期癌症患者因血液中含有較少目標生物標記(腫瘤基因碎片),導致可檢測的目標標記物濃度極低,較極難被偵測。相達的樣本處理科技改良現時液態活檢技術的靈敏度,已有實驗結果證實其突出的成效,為早期癌症篩查技術的進程邁進一大步。」

頂尖人才

Ricky坦言將科研成果商業化並不容易,尤其應用於人體上的商品對技術要求非常高,產品需要通過各種嚴格的臨床試驗。到正式推出市場時,公司更要熟知各地醫療法規、產品的市場定位及受眾的特性,從而制定適當的市場策略,爭取市場佔有率。

「團隊對生物科技公司而言非常關鍵。相達的優勢是能齊集行業中最頂尖的人才。」Ricky說技術發展不受邊界所限,多方交流下才能擦撞出火花:「我們正與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香港大學和中山大學腫瘤科合作,期望為人們帶來更多健康醫療的解決方案。」

Subscribe

- Never miss a story with notifications

- Gain full access to our premium content

- Browse free from up to 5 devices at once

Latest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