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籌備多年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已於2021年7月中啟動,這是中國爭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亦即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步驟之一。與此同時,全球各國越來越關注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紛紛承諾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目標,因此「碳」這一元素名稱在近年亦成為金融財經的熱門話題。
香港交易所於2022年10月底推出全新一站式國際自願碳市場Core Climate,「碳交易」(Carbon trading)與「碳信用」(Carbon credit)這些在西方日漸盛行的名詞亦開始在香港和中國內地流動起來,受到熱烈討論。那麼「碳交易」、「碳信用」與「碳價格」到底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碳交易」即以「碳權」(即碳排放權)作為商品﹐透過制定的碳交易市場機制,以轉移或買賣方式達到其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減排目標﹐而碳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量單位。
現時的碳市場主要分為兩大類:合規市場及自願市場(看表一)。一般來說,合規市場(通常指排放權交易計劃)是由政府作監管,並由政府向公司簽發碳配額;而自願碳市場則沒有政府的直接監管,其目的是為減排活動提供資金。自願碳市場的參與者可自由地向賣方購買碳信用,用來抵銷本身的排放量。
合規市場 | 自願市場 | |
時間線 | 自 2005 年起(京都議定書批准後) | 自 20 世紀 80 年代末以來 |
交易單位 | 碳信用 排放配額 | 碳信用 自願減排(VER)信用 |
規定 | 強制性國家區域或國際減碳制度的嚴格監管 | 沒有政府的直接監管 標準由獨立的認證機構定義 |
買家 | 法律要求排放的大戶 | 任何想要抵消其排放量的組織或個人 |
價格(港元) | 60-820 | 2-800 |
例子 | 歐盟排放交易計劃 西部氣候倡議(US) 中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 | 驗證碳標準 黃金標準 航空業補償(ACE) 香港交易所CORE CLIMATE |
全球碳市場有多大?
亞洲的碳市場正急速發展,中國、南韓、日本、紐西蘭、澳洲及新加坡近年都有新平台出現。目前碳市場至少覆蓋了全球~16%的溫室氣體排放,全球將近1/3人口生活在有碳市場的地區,而這些地區的GDP占全球總量~54%。
根據2021年的數據,合規市場的交易量約有8510億美元,而自願市場只佔當中的0.2%。即便如此,自2017年起,自願市場的碳權交易量每年以倍數的升幅增加(見下圖)。
在全球日益重視和推動碳中和及淨零排放的趨勢下,碳交易除了能協助達到碳中和外,長遠而言亦能推動企業開發並投資在相關減碳技術上,令企業以更低的成本減碳,帶動相關綠色產業的商機,並研發出更多種類的衍生金融商品。因此,我們可以預期,自願市場未來的可交易碳權和交易量會持續上升。
隨著「碳」變得越來越有價值,投資者要求獲取更多有意義且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續性/ESG相關資訊。故此,在非財務報告和監管上的鑒證變得更為重要。企業需要確保報告内容的可信性和準確性,並得到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審計行業和金融服務業的顧問便可以在當中透過其專業發揮作用並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