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工廠北移﹑興衰變革,不少人說香港製衣業已是夕陽行業。但其實製衣廠商一直積極面對新的考驗,紛紛轉型及另謀出路。成立於 1997 年的 MTA Garments Mfg. Co., Ltd.便屬轉型成功的例子。MTA 專門製造及出口外套和羽絨服,客群有歐洲﹑ 俄羅斯﹑美國﹑南非﹑亞洲等地的大型百貨公司及品牌,當中包括 A&F﹑Calvin Klein 等。6 年前 MTA 更新增設計部門,為部分品牌進行設計。
MTA 的創辦人暨總經理梁錦玲小姐(Marita)是一位女強人,作決定時乾脆俐落, 對工作非常嚴謹,筆者暗想在她手下工作壓力應該不少。但她亦有體貼及熱情的一 面,會面中說到羽絨服時不忙提醒你其清洗秘訣:「一定記得將羽絨服和 3 個網球一同放進乾衣機,這樣才可打鬆羽絨,避免它結成一團,衣服更快乾透。」
開設多間工廠 發揮各地優勢
我們和羽絨服的聯繫,或許從在零售店舖看到心儀的衣服開始;但對製衣廠商來說, 卻要由一條羽毛一匹布料說起。加工原料的工廠是製衣廠商的本,工廠的位置對發展業務尤為重要,Marita 亦深諳此理。2008 年,雷曼兄弟破產為世界經濟帶來嚴重衝擊,Marita 眼見中國市場的薪資及成本開始上漲,便洞悉先機,另在孟加拉﹑ 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設立工廠,分散風險。
事實證明 Marita 到各地開設工廠的決定正確無比,中美貿易戰令內地工廠哀鴻遍 野,製造商紛紛將生產線從中國大陸搬到周邊國家,而 Marita 早於 2010 年已有所 佈局。她信心十足,表明是次危機對 MTA 並無影響:「經過調整後,6 成的美國 單搬到了中國以外的工廠,中國工廠則負責生產歐洲、非洲、亞洲及國內內銷單。 成本雖然有所上升,但風險也相對地減低。」
以客為本 品質為先
MTA 與客戶合作多年,她們如何獲得國際知名品牌的信任?Marita 強調「以客為 本」是 MTA 的核心價值,她們為客戶提供最合適設計,高品質商品及服務。「MTA 遵守一套嚴格的質量檢驗流程,加上我們大部分工廠採用自動化機械,大大減低人為出錯的機會。其中位於江蘇北連運港的工廠更引入最先進器材,用最少的人力,生產最大的貨量。」
相較其他衣物種類,製造外套的技術含量較高,員工需要花不少功夫學習。Marita 笑言新入職員工或會覺得工作比較繁重,有很多書本上學習不到的知識和工作機會, 學成後可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外套牽涉複雜的工序及技術,例如車線接駁位﹑面料種類等。對比而言,襯衫和內衣的款式較為固定,挑戰不大。」
自家設計 另闢蹊徑
Marita 成功帶領公司持續發展,有遠見是不可或缺的條件。6 年前,MTA 增設設計 工作室,創作一系列獨家設計予客戶,連大型連鎖超市都採納她們的概念。她們糅合多年經驗及獨到見解,齊集最流行的顏色﹑面料﹑設計概念,集腋成裘,為客戶 帶來新穎稱心的設計。「我們在行業內浸淫已久,明白市場需要什麼,設計又是否可行。MTA 獲得很多資訊,能針對不同市場,照顧各個國家居民的需求,推出暢銷的設計。」
去年年底,MTA 更引入製衣設計 3D CLO 系統,設計師能輕鬆把自家設計的成衣放上電腦,生成真實3D模特兒,客人無需樣辦也可按 3D 設計隨時下單。
未來,除增加新客戶,MTA 更希望擴大市場佔有率,鞏固原有客戶,為他們增 加更多品牌線,例如製作多功能戶外休閒服裝,引用防水、透氣、防污、防 UV 及無縫面料。同時 MTA 更積極支持保護海洋生態,去年已生產一連串「Recycle 面料」沙灘褲及運動褲,並出口至歐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