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C
Hong Kong
Tuesday, May 30, 2023
HomeESG溫室氣體排放計算

溫室氣體排放計算

Related stories

「教育是整個生命的歷程」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受益一生

對御學軒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鄧家豪(Gary)來說,教育更是整個生命的歷程,人生中任何情況都有教育存在。因此好的教育必須讓學生完善發展,教師因材施教,勾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任何年歲皆有學習動力。

【Cover Story】建造業數碼化新時代

建造業創新及科技應用中心(CITAC)董事會主席蔡宏興表示,建造業數碼化的意思是為整個工程項目的流程建立數碼化供應鏈,而建造業的數碼化亦勢必成為大趨勢。

《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剛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當中提及在2022年,國家的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為世界第二。由此可見,數字經濟在國家經濟結構佔有重要的地位。

奢侈品鑑證專家 Heracles 立意捍衛二手奢侈品行業聲譽

二手奢侈品市場愈加蓬勃之際,連帶衍生手袋鑑證師等職業,Heracles創辦人Bonica Siu促請各界為奢侈品成立專屬拍賣行業,捍衛行業聲譽。

ESG披露發展與認證

聯交所近日發布諮詢文件,建議發行人在ESG報告採用更高規格的標準,並加強內部碳價格的披露,提升報告內容的可信性及準確度。聯交所的建議對企業有什麼影響?
spot_imgspot_img

相信大家都聽過「碳排放」這個名稱,但各位是否知道企業如何計算「碳排放」?

碳排放泛指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燃燒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而根據京都議定書更詳細列明了六種主要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

1998年,世界資源研究院(WRI)、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及百多間跨國企業共同發起《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reenhouse Gas Protocol),建立了一套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溫室氣體核算標準,讓各企業能按既定標準,測量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從而更有效地管理溫室氣體排放及制定相應的減排措施。

第一版的《溫室氣體議定書 — 企業會計與報告標準》在 2001 年 9 月發行,並獲得全球各地的企業、非政府組織以及政府機構廣泛地接受及採用。報告以相關性(Relevance)、完整性 (Completeness)、一致性 (Consistency)、透明度(Transparency) 及精確度 (Accuracy)五大原則為基礎。此外,有關標準定義了三種範圍的溫室氣體排放,避免公司重覆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範圍1(Scope 1)直接排放: 源自公司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例如自有或控制的鍋爐、熔爐和交通工具等燃燒的排放,以及來自於自有或控制的製程設備中,化學品生產過程的排放;不屬京都議定書規範的溫室氣體,如 CFCs、NOx 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就不應納入範圍 1 中,但可分開報告。

範圍2(Scope 2)間接排放 – 內部:公司以自用為目的而外購的能源,所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例如購入或輸入的電力、蒸汽、加熱或冷卻設備等。

範圍3(Scope 3)間接排放 – 外部: 這包括了公司因應營運而產生、但非屬公司所能控制的排放;根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發布的「技術指南」,將範圍 3 的排放量分為 15 個類別,包括採購貨品服務、外購燃料的運送、產品運輸、員工交通等。

根據港交所《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香港的上市公司須就範圍 1 及範圍 2 作匯報(關鍵績效指標A1.2),否則要給予詳細解釋,而範圍3 的碳排放則不是必須報告。但事實上範圍3卻是許多企業的主要排放類別,而在 2022 年 11 月由聯交所刊發的《發行人環境、社會及管治披露情況》的最新審閲結果,亦建議企業披露有關範圍 3 的資料,讓投資者及持份者對發行人的碳足跡可以有更全面的了解。

面對全球氣候危機,企業應盡快審視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並為減低溫室氣體排放定下目標。

溫室氣體排放的三大範圍(來源:《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網站)

參考:

  • 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會計與報告標準(第二版):按
  • Technical Guidance for Calculating Scope 3 Emissions:按
  • 港交所 《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按
  • 港交所《2022年環境、社會及管治披露常規情況審閱》:按
黃紹文博士
黃紹文博士
碧瑤綠色集團 ESG服務主管 碧瑤愛回收有限公司 總經理

Subscribe

- Never miss a story with notifications

- Gain full access to our premium content

- Browse free from up to 5 devices at once

Latest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