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採購Green Procurement」(或稱「可持續採購Sustainable Procurement」)是指企業在採購決策過程中同時考慮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對社會與環境產生正面的貢獻,例如選購由循環再造物料所生產的產品或減少採購供應鏈的碳排放等。實行綠色採購不單保護環境;對企業而言,還可帶來更多正面的影響。以下是企業實行綠色採購的部分好處:
- 實行企業社會負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減少企業營運對環境的危害
- 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經營成本
- 滿足港交所上市公司的ESG報告要求
- 加強企業的競爭力
- 宣傳綠色企業形象
綠色採購或可持續採購的概念已在全球廣泛使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在2017年發佈有關可持續採購的國際標準指引ISO 20400:2017;而聯合國亦將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納入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之一,即目標12 – 確保採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這些國際組織皆在提醒社會各界在消費同時要減少生產廢物,降低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香港交易所於2020年7月在《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中,加入了關於綠色採購的社會關鍵績效指標(即指標B5.4 – 描述在揀選供應商時促使多用環保產品及服務的慣例,以及相關執行及監察方法)。可是,港交所在上年的《2022年環境、社會及管治披露常規情況審閱》中卻發現仍有不少公司未有匯報綠色採購的社會關鍵績效指標。
如何切實執行綠色採購/可持續採購?企業需要從管理政策中著手,制定可持續採購政策和指引,以及訂立明確可持續採購的目標、原則和要求,以確保所有採購活動都符合「環境、社會標準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同時企業需要建立供應鏈管理系統,評估供應鏈及供應商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其環境、社會和經濟影響,再將符合採購政策及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產品和服務納入供應商名冊。另外,還要與供應商合作,確保其產品和服務符合可持續採購的要求,包括要求供應商提供有關產品和服務的相關證明,例如能源效應標籤、原自可再生材料或綠色技術、以及其他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證書或第三方報告。
企業亦須持續地審視各供應商的表現,促進它們的可持續發展和監控供應鏈風險,並定期報告企業綠色採購/可持續採購的成果及進展,讓持分者及股東可以了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現況。
綠色採購是實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綠色採購也存在著挑戰,需要企業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資源來研究和選擇符合綠色採購的產品和服務,同時需要與供應商合作,才能實現目標。這些行動可以幫助企業及其合作伙伴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未來的世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