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之下,博物館等文化場地關閉,市民在鬱悶的抗疫路途上,都未能以文化中和一點苦。幸而,4月起場地重開,普羅大眾能夠到訪M+、大館等觀看最新展覽,或者到文化中心或大會堂聽一場音樂會,重新享受文化生活,此時方知原來文化、藝術、設計早已成為香港城市生活體驗的一部分,所謂的「文化沙漠」,只屬一小撮活在過去的人的觀念。
對Stephanie而言,藝術設計除了是內在和修養的提昇外,亦能起實質的功能作用。
作為專門為客戶開發及完善個人作品集(portfolio)工作室Konrede總監的Stephanie Ng,多年來協助不同學生及客戶成功投考世界各地的頂級藝術和設計學府,又或是透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作品集覓得心儀工作;她深明,一份好的作品集背後,除了是美學和視覺的觸覺之外,亦代表著技能與能力。
「在Konrede,客戶都會學習以不同角度觀察及反思事物,並透過作品展現自己的看法,透析對於社會的關懷。另外,客戶亦能提升實行、觀察和分析能力,而這些技能不論應用在藝術學府的進修、抑或是其他的行業和工作,都是莫大的幫助。」
【重溫:】專屬課程助製個人作品集 投身創意事業必備-專訪Konrede創辦人Stephanie Ng
Stephanie亦認為,香港學校美術課的時間偏少,每週或許只有一至兩小時,對於需要報考外國藝術大學的同學而言是嚴重不足:「一般大學都要求個人作品集包含10件作品,如果同學每星期只得少量時間進行創作,作品難以脫穎而出,因此他們需要在繁重的課業之中,擠出和投放課餘時間,完善自己的作品集。」假如藝術設計的訓練能夠陶冶性情,從「功能」的角度來看,亦可以培訓我們對社會、世界和周遭事物的關注和反思,乃至視覺和空間的表現能力;而且放眼全球潮流,創意事業似乎是世界的趨勢,對於應否加強學校藝術教育,實在值得我們反思。
Konrede的團隊除了提供完善作品集的服務外,亦經常受訪不同學校舉行講座,向同學宣揚藝術教育的好處,以及向有興趣發展藝術設計事業的同學提供初步的建議。「某程度上,我認為這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一般學校未必會調撥太多資源發展藝術教育,更遑論會有如何做好作品集的相關資訊。一場講座可能很短,但我希望可以燃起同學心中對藝術、設計和美學的興趣火苗。」
疫情期間,學校停課,Stephanie亦不能舉辦講座,但推廣藝術的心不變,於是籌辦「Flat 33」項目,邀請藝術設計行業的專才,包括時裝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建築師等,拍攝影片,分享行業狀況和心得,並上載至Konrede的社交媒體,讓學生以外的普羅大眾有一個機會認識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