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裏的催眠總是神乎其技,一個鐘擺甚至一記眼神足以操縱人心,被催眠者無條件跟隨催眠師的指示。回歸現實,催眠實為心理治療其中一種,背後有心理學理論作支持。催眠幫助受眾放鬆減壓,面對內在自我及解決創傷性事件,受眾全心感受真實的自己,與潛意識進行溝通,絕不會失去知覺,任催眠師擺佈。是次邀得香港催眠治療師培訓中心創辦人蔡漢強(Ken)為我們揭開催眠的真面目,解釋催眠如何作為有效途徑,讓大眾直面內心深處。
催眠理論成熟 用於心理治療
5年前,Ken開辦香港催眠治療師培訓中心,教授催眠治療﹑繪畫心理分析﹑NLP應用心理學等課程,亦提供收費大眾化的心理咨詢服務。課程適合各行各業的人士,尤其社工和老師可從中強化心理溝通能力,運用繪畫心理分析的理論,配合發問技巧求證及解釋學生的行為,及早辨識出學生的情緒或異樣。
大家或不明白催眠是什麼,Ken開辦中心的宗旨之一,就是要讓大眾重新正確認識催眠治療。催眠理論發展多年,已具國際標準和成熟框架。「催眠是與自己溝通的工具,力求達到潛意識和意識的和諧,專注自我的內在世界,舒緩交感神經。」催眠雖與冥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催眠只要求整個人放鬆,無需固定坐姿或場地,比冥想彈性更大。Ken形容,催眠的過程就像是潛入住宅,繞過作為守衛的大腦意識而行,接觸隱匿在深處的潛意識。催眠師必須將被催眠者的注意力收窄,降低他們的意識防衛,使潛意識的問題易於浮上意識層面上。被催眠者需要相信及服從催眠師,雙方共同合作,進行年齡回溯,回到當年的創傷點。服從性較強的人較易接收暗示,進入狀態。
以催眠治療創傷
筆者想起早前有研究證實記憶可以被虛構和被潤飾,年齡回溯時出現的畫面又是否真實?Ken沒有糾結於此點,他灑脫表示不必理會記憶的真假,只求讓自己釋懷。「記憶既然出現在腦海中,記憶本身自是真的,它的確影響了你的行為和想法。」那麼「記憶」是否受催眠師暗示才出現?Ken慎重地指催眠師不具引導性,所有畫面都是被催眠者自身的投射和記憶,催眠師只是透過發問助客人找出感覺。
Ken引述一位客人的案例,客人自幼由養父母撫養,成長過程中聽到關於其親生父母的負面傳聞。那些傳聞一直是客人的夢魘,她無法相信他人,不懂得處理兩性關係。透過催眠,Ken帶客人回溯到母胎狀態,吸收及分辨出母親及自己的情緒。客人漸漸修復潛意識的創痛,學習釋懷。接受數次治療後,客人改變她與他人相處的態度,變得溫柔。
催眠獲國外認可
大眾關心催眠師的認受性,Ken明言香港並未有催眠師發牌制度,此前或需到國外的催眠協會和公會組織就讀課程以取得資格和認證。但香港催眠治療師培訓中心得到外國催眠組織的承認,如美國國家催眠師學會(NGH)及美國催眠師學會(ABH),獲授權合法開辦專業的催眠治療師認證課程﹑IAPC國際催眠治療講師課程等。Ken建議市民在報讀課程前詳細調查相關資料,市場雖有頗多課程,但樹大有枯枝,必須審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