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家都應該聼過不少遍「減排減碳」、「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等術語,曾經令人費解的名詞都變得不再陌生。雖然上市公司逐漸開始為減排設定目標,但在中小企的層面上卻仍未有太大進展。大家有否想到作為中小企,如果未能有效減碳,也可能會損失商機?
筆者之前在《ESG與風險管理的關係》一文中提到國際知名快時尚品牌因污染問題令聲譽受損,最後不得不花費大量資源重建聲譽。由此可看出其實利用市場動力去推動一些環保政策比利用政府力量來得快速和有效。
愈來愈多企業承諾減碳和實現「碳中和」和「淨零排放」,當中不乏國際品牌和奢侈品集團。中小企也不能置身事外,面對終端消費者的快速消費品、時尚服飾、建築、食品、電子和汽車等6大類型行業的企業都必須從供應鏈開始著手減碳,才能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曾指出,上述6大類型行業,其範疇3碳排放(公司外部產生的間接碳排放量,包括:使用供應商產品的碳排放、上下游配送碳排放、商務旅行等)佔企業的總碳排放量近7成以上。因此,現在各行業品牌都制定碳減排計劃,要求供應現及上下游服務供應商提交碳排放報告,而當中的碳排放數據更需要經過第三方審計和認證,並進一步承諾共同訂立減排目標。筆者已為不少企業提供相關咨詢服務,當中包括幾個本地中小企客戶。
或許你會好奇,如果這些上下游的供應鏈不提交碳排放報告或不承諾減排會怎樣?筆者可以分享一下蘋果官方的統計數字。根據蘋果官方統計,在2020年度有8%的廠商不符合《供應商行為準則》,或自認為未能達成目標,因此未能進入蘋果的供應鏈。
故此,如果企業不想丟掉大單,損失合作機會,甚至跨不過基本門檻,就必須轉型,主動發展以「減排減碳」為本的新商業模式。雖然轉型會導致生產和轉型成本大增,但若未能做到,損失定會更嚴重,隨時被時代和市場淘汰。
圖二: 企業在發出強烈的市場信號和擴展創新解決方案以提出為實現零碳經濟的具體計劃上可以發揮關鍵作用。(來源: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聯合國全球契約])圖二: 企業在發出強烈的市場信號和擴展創新解決方案以提出為實現零碳經濟的具體計劃上可以發揮關鍵作用。
此文由羅申美諮詢顧問有限公司(RSM 香港)風險諮詢服務部ESG組高級經理麥盈康先生及ESG顧問劉曦文小姐共同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