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務院發改委發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前海總劃》) ,8章32節內容包括四大定位、三階段目標和六大領域發展任務。四大包括戰略定位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及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高地。並分階段設定2025、2030及2035年三個發展目標,以及針對六大產業發展任: 深化金融業開放創新、提升會展業和商貿物流發展能級、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提高專業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大力發展新型國際貿易及培育壯大現代海洋産業。《前海總劃》對港企來說有什麼新利好消息及意義?
我們看看2025年的目標: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市場一體化進程推進,協同協調發展模式更加完善等,好像是一直以來還是在推進,只是早前因為3年疫情遇上一些阻礙,隨著去年一月已全面通關,相信相關的項目可以繼續進行,問題是力度、魄力、能力及決心,大家可以看看來年有多少東西已經達標,筆者對未來仍是感到樂觀和有信心。
文件中,對於2025年的目標是相對具體,例如在深港合作方面,港資企業目標為1.1萬家、香港居民就業數是1萬家這些多年來較熟識數字。在港澳提供跨境政務服務事項由238項提高至400項,屬於利民利企的舉措,期望目標達成。另外,《總規》提到目標在2030年,與港澳規則深度銜接、機制高度對接,深港服務貿易自由化深入推進,港澳居民學習、就業、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到2035年,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貨物、資金、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便捷流動、高效配置,與港澳産業協同聯動、市場互聯互通、創新驅動支撑的發展模式建立健全。只是,由於「深度」、「高度」、「更加完善」等都是比較抽象的形容詞,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企業比較關心的前海產業發展機遇,究竟有沒有商機給港商考慮,答案仍然是正面的。例如在金融業方面,除了之前不同文件已提及過的國際金融城城、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建設之外,文件中談到「支持香港金融機構在前海設立研發中心、數據中心、運營中心等,試點徵信數據等金融數據深港跨境流動」,期望說了多年的金融數據深港跨境流動可以在業界爭取多年的努力下正式實現。另外 「開展數字人民幣跨境試點,探索跨境應用場景,打造深港數字金融平台。」之後已有文件討論類似東西,希望探索結果早日出台,與業界分享成果。
「國際會展之都、打造國際高端專業消費市場、發展現代時尚産業、提升現代物流業發展能級」方面,有些項目是早前已開展的工作,有些則是新目標,希望有關負責人可以對個別行業提供更具體的解說,令港企更有信心去前海發展新市場。
《總規》也提及支持銀行機構設立科技支行,探索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科創保險等服務模式。這些對營造深港創新生態是利好消息。筆者是研究開放創新生態,發現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融資、創投基金、投資者對需要不斷研發新產品的創新型中小企十分重要,相關的推動是有助營造深港創新生態體系。
打造科技服務産業集群方面,其實一直以來,不少香港的科創企業,在香港和內地都有辦事處,只是職能不同,不少科創企業都有進行技術轉移,文件談到「探索深港檢測認證業務互認,推進『灣區認證』,實行一次認證、一次檢測、兩地通行」這些都是好舉措,不過要留意,現時香港檢測認證人員較偏重工商業,具科技行業的認知及檢測經驗的人才未必足夠,有關方面宜多留意相關人才的培育及增加相關人才的檢測經驗。
文件也說到「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等新業態。探索建設深港設計中心,規劃建設『創新創意+柔性製造+中試服務』工業設計平臺」欠缺中試中心及小試中心是香港現時因為欠缺科技土地的痛點,加上大學的設備雖然在二千年代已更新了一次,但十多年來已開始老化,如果前海可以設立新中心、引入最新最先進的設備,相關有助解決香港高等院校的痛點。
文件也談到積極發展建築及相關工程領域服務業、大力發展會計諮詢等專業服務、有序發展數字貿易、離岸貿易、建設新型國際貿易平臺、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加快高端航運服務集聚發展及深化國際船舶登記和配套制度改革。讀者可以在字裡行間找到一些新意思。由於篇幅所限,有機會再跟讀者研究。